

马金莲参加《亲爱的人们》新书发布会。
马金莲,自治区政协委员,宁夏作协副主席、固原市文联副主席。多年来,她坚持文学创作,在各类国家级、省级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600余万字,先后获固原市“优秀专业技术人才”“六盘英才奖”、“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”作家突出贡献奖、郁达夫小说奖、华语青年作家奖等各级奖项几十个。多篇作品被译为蒙古文、哈萨克文、维吾尔文、朝鲜文、藏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版本,作品《长河》英文版在英国出版。
以热爱为种 在黄土地上播撒文学萌芽
马金莲出生在西吉县扇子湾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这片并不富裕的土地,却孕育了她对文字最丰沛的热爱。
“那些文字像藏着秘密的开关,认得越多,打开的秘密就越多。”回忆起童年时光,马金莲眼中依然闪烁着对文字最初的痴迷。父亲从乡文化站带回的《民间故事》《故事会》,成为她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;父亲单位藏书室里的书籍,是她探索广阔知识天地的阶梯;就连乡村卫生手册,甚至药品盒、化肥袋上的字样,也被她视作识字的“活教材”,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。
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大学时期。马金莲偶然看到校刊《春花》的征文启事,便投了一篇短文《夙愿》,没想到一举拿下一等奖,这让她对文学更加痴迷。大学四年,她大量阅读,常常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。这段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时光,为她后来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大学毕业后,马金莲回到家乡。婚后在农村婆家的3年里,因条件艰苦,她没有电脑就坚持手写创作,通过乡邮政代办点邮寄投稿,书籍匮乏,她就把《新华字典》翻到卷边发毛。“那段日子虽然清苦,却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脚下这片土地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。”马金莲说,正是这段扎根农村的岁月,让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温度。
以坚守为笔 在岁月中书写乡土史诗
文学之路从无坦途,对一位女性,尤其是需要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女性作家而言,更是如此。
“拖地时等地板晾干的间隙看书,做饭时等水开的功夫写片段,参加会议时偷偷在本子上记录灵感……”马金莲细数着自己在工作与家庭缝隙中争分夺秒的创作经历。这些看似零碎的时间,最终汇聚成了她笔下数百万字的作品。
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当中篇小说《长河》在《民族文学》发表后,有专家指出她的小说存在重复现象、题材单一、结构缺乏新意等问题。“我当时总觉得创作有问题,却看不清症结,专家的话一针见血。”面对点评,马金莲没有沮丧,反而沉下心来寻找突破。她重新通读自己的旧作,并前往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进修,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打磨笔力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经过深刻反思和创作调整,马金莲相继写出了《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》《马兰花开》《孤独树》等优秀作品。其中,《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》在2018年获得鲁迅文学奖,使她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“80后”作家,这也是宁夏作家首次获得这一中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。
创作长篇小说《亲爱的人们》时,马金莲面临着体力和精力的双重考验。久坐让她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,趴着、蹲着、站着都难以找到舒适的写作姿势。即便如此,她每天依然缠上医用束腰带、戴上颈椎托坚持创作。为真实再现西海固40年的沧桑巨变,她深入乡村进行大量采访,积累素材,历时近10年精心打磨,终于完成了这部80余万字的长篇巨著。
《亲爱的人们》不仅荣获第七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,还入选中南传媒2024年度“中南好书”、中宣部2024年度中国好书以及文学好书榜2024年度好书,成为近年来乡土文学的重要收获。
以责任为帆 在传承中照亮文学前路
“一个人的成长不是成功,一群人的进步才有意义。”在写作路上取得一定成就后,马金莲逐渐意识到作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。她深知,作家不仅是伏案创作的个体,更应是推动西海固文学乃至更广阔文学事业发展的引路人。
为此,马金莲长期为本土作家进行稿件修改、指导和推荐发表,先后助力本地作家单小花、马文菊、马骏等的作品登上《宁夏文艺家》《作家通讯》等全国性刊物。结合自身经历及写作经验,她团结带动固原本土作家进行文学创作,用文艺项目资金为本土作家订阅文学期刊,帮助他们拓展阅读视野、提高写作水平。
马金莲还频繁走进校园、社区、乡村开展文学讲座,分享创作心得,播撒文学种子。她积极参加中国与保加利亚、波兰等国的文学交流活动,把西海固的故事讲给世界听,让黄土高原上的文学之声传得更远。
“对于我来说,故乡不仅是出生地,更像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。小时候住在农村,看着父辈们春种秋收,养殖牛羊鸡狗,那里有很多诗意的东西。如今,很多农村的景色、现象都在慢慢消失,我想把这些都记录下来,也算是对乡村已逝之物的一种交代和怀念。”马金莲说,这些年,她始终关注着乡村的变迁,计划持续深入基层,通过采访和观察收集新的写作素材,确保自己能写出真实反映西海固乡村变化的优秀作品。作为自治区政协委员,她还积极建言献策,为推动本土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。
岁月流转,黄土高原上的麦浪依旧年年翻涌,而马金莲,依然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,用深情的笔触继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乡土史诗。“我会继续扎根这片土地,用手中的笔记录时代的变迁,让更多的人通过我的作品了解西海固,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。”马金莲说。 (记者 邓 蕾 黄 蓉 文/图)